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晶晶
农民富、国家昌。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2月13日正式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并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三方面进行了部署。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民增收致富
放在更重要位置
与往年不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民增收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提出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并辟出了专门的部分进行部署,且在往年“增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致富”新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杜志雄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有三大目标,一是保证重要的农产品稳产保供;二是保证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增长;三是保持农业的可持续性。因此,农民增收问题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就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9年提前一年实现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虽然2022年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迈上2万元大台阶,但是相比过去十年农民收入的实际增长而言,增长率下降了近一半左右。”杜志雄分析,从增长率上看,当前农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增收动能有所减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拿出“硬举措”,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韩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可以看出决策层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结构、提升农民分类收入水平的决心。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促进农民增收对于保民生、稳就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发挥“稳定器”作用;从城乡融合发展来看,促进农民增收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促进共同富裕发挥提低作用;从农民收入提升来看,收入持续增加,在提升农民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时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多举措提升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种地和经营农资门市是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我们村里,种地、养殖、打工是大部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家住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房寨镇的村民王章利告诉本报记者,近几年,大家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都希望自己的钱包“鼓起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是农民最关心的大事,他希望下一步有更细化的措施指导农民增收致富。一般而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构成。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7%。杜志雄认为,促进农民增收,主要还是要在促进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上下功夫。一是通过稳市场主体、稳就业,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二是促进农民在农业经营方面的收入。此外,还可以通过价格、补贴和保险“三位一体”的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韩杨分析,针对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要多举措提升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一是通过分类施策来促进农民稳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要通过稳定现有农民工岗位来稳就业,在此基础上提升农民工技能,进而提升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通过对超龄农民工保障权益,来保障农民工收入;通过提供创业平台、完善优惠创业条件,吸引农民创业;通过以工代赈来提高劳务报酬比例,提高收入水平。二是通过经营增效来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水平。针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户,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行动;针对小规模农户,采取社会化服务促其增收;针对土地碎片化,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针对经营风险防范,要完善和规范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制度,多措并举,在保障农民利益中实现农业节本、提质、增效。三是通过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水平。通过确权、赋权、活权,进一步深化农村“三块地”制度改革,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针对承包地,研究制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指导意见;针对宅基地,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针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探索入市试点,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同时,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四是通过稳步增加农民的补助补贴,发挥社会政策作用为农民收入保障兜底,加大特惠保障政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筑牢社会安全底网。“促进农民增收,不得不提数字技术的重要作用。”商务部研究院电商专家、北京农业生态研究会执行会长李建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智慧农业、直播电商、数商兴农等,都离不开数字技术。以电商为例,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直播带货等增收致富。当前,促进农民增收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普惠性”价值和“赋能”作用,提升农业生产、流通、销售全环节数字化水平,同时,要坚持农业生产“数字化”、流通“高效化”、农产品“品牌化”、销售“电商化”等“四化并举”的策略,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针对想通过就地创业增收的农民,杜志雄在如何选择产业上也给他们指明了方向。他认为,把农产品和当地的文化相结合的相关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此外,与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村服务业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相关的产业,同样发展前景较好。
上一篇:滁州市定远县三聚焦夯根基鼓起农民“粮袋子”
下一篇:全市聚焦“减量控大”维护良好交通环境
热点推荐
热带雨林文化展在博鳌亚洲论坛主题公园展出
热门排行
本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18109522888@189.cn我们会及时处理!
版权所有:新潮资讯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13000000号